浅谈接入层光缆建设

责任编辑:匿名 (未验证) 2014/12/09 作者:陶 卓
摘要:随着全业务发展,接入层网络受到较大的冲击,如何在有限的接入资源下更有效、经济的完成各类业务接入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分纤点建设思路,接入层光缆的主要组网结构,对接入层光缆容量及纤芯使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接入层;分纤点;末端;光缆组网
 
一、引言
        接入层作为吸收各类业务接入的最底层,具有接入种类多、接入面广、渗透范围远等“毛细血管”特性。面对全业务接入趋势,缺乏整体性、统筹性,资源占用较浪费。市区管孔被大量的小芯数接入光缆占用,有限的室外光缆交接箱资源利用率较低,如何避免“毛细血管堵塞”,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接入层的组网,分纤点的设置原则,接入层光缆容量及纤芯使用等方面分析了接入层的建设思路。
二、接入层问题分析
        接入层位于光缆网最底层,用于完成各类型业务接入。主干接入光缆为业务汇聚点至分纤点的光缆,末端接入光缆为分纤点延伸至各类客户的光缆。分纤点为具备纤芯调度和配纤功能的光缆节点,室内一般为ODF架,室外一般为光交接箱。
图1  光缆网网络架构
        1、分纤点成端使用率低
        接入光缆全部成端,但使用的纤芯较少。以某光交为例,共有26条光缆,其中4条主干光缆,22条接入光缆。接入光缆全部成端,大量占用了有限的光交资源,发展的业务却有限,光交使用率仅为20.5%。具体见表1:
 表1  某光交使用情况表
        2、纤芯使用率低
       目前接入光缆多为12芯,较少采用扣纤、合缆方式,平均只使用2芯,大量纤芯浪费在管孔中。以表1为例,下行光缆纤芯使用率为15.6%,平均每12芯光缆使用1.9芯。
        3、管孔使用率高
        客户接入光缆缺乏预留,只在有接入需求时直接布缆至分纤点,多条小芯数光缆同路由占用管孔,管孔使用率较高,发挥作用却不大。管道具有木桶效应,大量小芯数光缆占用管孔将影响管道的健康。
 
三、分纤点
        作为主干光缆和末端接入光缆间的交接区域,分纤点的部署直接影响整个光缆网的结构、容量和调度等。因此,分纤点应根据实际情况纳入到光缆网的统一规划中。
        1、分纤点设置原则
       (1)分纤点应综合考虑道路状况、管孔资源、用户分布、光缆组网结构、投资成本等因素规划位置,原则上应易于光缆间的交接、引入,如道路交汇处、业务区域中心位置等。
       (2)分纤点应优先考虑设置在位置合适、条件良好的自有局房内,设置在室外的则为光缆交接箱。室外光缆交接箱应尽量靠近永久性建筑物设置,周边环境符合安全、便于管理维护的要求。对于大型楼宇,也可设置用于楼内配线的光交接箱。
       (3)室外光交接箱属于户外物理空间资源,因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用576芯光交箱,并考虑为光分路器预留位置。
       (4)光分线箱是用于室内的配线连接设备,可提供光纤的熔接、端接、配线及分线功能。
       (5)在光缆网规划阶段,应根据节点业务量、用户性质、采用的接入方式等进行交接区域的分纤点规划与分配。
        2、分纤点需求类型
       (1)对于在光缆还未覆盖到的用户集中区域,可提前设置光缆交接箱。
       (2)原有基站搬迁时,根据原光缆的数量,新设光缆交接箱,可方便解决割接问题。
       (3)传输节点,尤其是进线困难的,可在附近路口设置光交,即可满足本地传送网接入,又可吸收周围业务,提高节点使用效率。
       (4)为提高客户接入效率,可在适当位置设置二级分纤点,避免末端客户光缆占用主干道路资源。
       (5)重要路口接头盒预留,对于光交建设难度较大的重要路口,设置可重复开启接头盒,光缆就近接至分纤点,根据周围客户分布,光缆芯数可为48-96芯。
       (6)接入客户主干道路接头盒预留,结合沿线潜在客户分布,按每户4芯考虑预留敷设24-48芯光缆至客户主干道路前接头盒,沿线客户采用扣纤方式,后端客户可布放至此接头盒接入。
        3、分纤点的成端使用
        交接箱专用纤芯和公共纤芯在主干光缆成端位置成端,其它交接箱的专用纤芯在本交接箱直通或直熔。主干光缆成端顺序从上往下,用户光缆成端顺序从下往上,使用层次清晰,避免缆线错综复杂。光交内应做好标签,扣纤时应及时更新资料。
图2  成端使用示意图
 
四、接入层光缆规划思路
        1、接入层光缆的功能
        接入层光缆一般分为主干光缆、配线光缆和引入光缆。其中主干光缆连接汇聚节点和接入层主干节点(FP),用于完成区域和道路的覆盖,使得连接基站的配线光缆能够就近成环。配线光缆用于完成区域内基站的接入,引入光缆从基站或配线光缆的接头盒引出,完成集团客户和数据节点的接入。
        2、接入层光缆的网络结构
        根据接入光缆的分层结构,有五种建设模式:
        模式一:“同区主干+配线双节点环”的模式。区域内(或外)有两个汇聚节点,接入层主干节点可以与汇聚节点组成双节点环,同时配线光缆可以通过不同的主干节点跳纤形成光缆环路。该模式应用于基站密集且光缆路由丰富的城区,见图3。
图3  接入层光缆同区域双节点环结构图
        模式二:“跨区主干+配线双节点环”接入方式。主干光缆连接两个汇聚节点,配线光缆通过分歧接头与主干光缆相连,通过跳纤形成路由受限的配线光缆环,适合于城区地形复杂,光缆路由不多,节点处于区域边界,无法独立成环的情况,见图4。
图4  接入层光缆“跨区双节点”结构示意图
        模式三:“主干双节点环”模式。主干光缆在两个汇聚节点直接形成双节点环,沿途业务点以支链的形式与主干光缆相连,通过主干光缆跳纤形成环路,该模式适用于城区节点较多但路由极度受限,或郊县沿途零星基站接入的情况,见图5。
 
图5  接入层主干双节点环结构图
        模式四:“主干+配线单节点环”模式。接入层主干节点可以与汇聚节点组成单节点环,同时配线光缆可以通过不同的主干节点跳纤形成光缆环路。该模式应用于基站密集且光缆路由丰富,但汇聚节点较少的地区,见图6。
图6  接入层主干+配线单节点环结构图
        模式五:“主干单节点环”模式。主干光缆与汇聚节点直接形成单节点环,沿途业务点以支链的形式与主干光缆相连,通过主干光缆跳纤形成环路,该模式适用于郊县基站接入,见图7。
图7  接入层光缆单归环结构图
        为保证接入层光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城区采用模型一和模型三,以及双节点模式,在郊区尽量采用模型三。模型四和模型五这两种单节点模型只能用于汇聚节点较少的区域,或逻辑结构为物理双路由环形单节点环的区域,但应逐步过渡到双节点结构。模型二通常只用于区域的边缘或光缆路由受限的情况,见表2。
表2
 
五、接入层光缆的容量
        接入层主干光缆网络结构主要为环型,作道路覆盖使用,一般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因此,光缆容量以8年以上的需求预测为基础,并尽量提高预测的准确性,特别是长远需求的准确性。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规划、移动业务发展趋势、电信网络技术发展趋势等长远影响因素,尽量避免仅凭经验确定光缆的建设规模。配线光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2、24、48芯,引入光缆建议选择12芯。为了方便光缆资源的管理,同一个地市使用的光缆程式建议控制在2种以下。接入层光缆芯数可以参考表3:
表3
 
六、接入层光缆的纤芯使用
        接入层光缆纤芯使用情况与接入层光缆的网络结构和节点接入方式有关。
接入层光缆采用“T”型接入方式的情况下,接入层主干、配线光缆纤芯可以分为环路纤芯、支路纤芯、预留纤芯。主干光缆的终端方式应采用全进全出的方式,方便纤芯灵活调度。根据“T”型接入方式跳纤相对较少的情况,其光缆的前40%纤芯用于环路组网,中20%的纤芯用于光纤跳接(主要是数据业务),后40%的纤芯用于预留。引入光缆,一般情况下不纳入环路中,因此,纤芯根据实际业务需求,从前往后使用即可。
        接入层光缆采用“全进全出” 接入方式的情况下,主干光缆中的纤芯同样可分为环路纤芯、支路纤芯、预留纤芯。光缆的终端方式全部采用全进全出的方式,根据光纤的用途,其光缆的前20%纤芯用于环路组网,中40%的纤芯用于光纤跳接(含数据引入及接入组环跳纤),后40%的纤芯用于预留。引入纤芯使用同上,见表4。
 表4
 
七、结论和建议
        接入主干光缆应尽量沿靠城区重要的道路以及交叉路口,并迂回城市主要道路,提高主干光缆的覆盖范围,以提高网络的扩展能力。
        接入配线光缆和引入光缆应尽量靠近业务节点,实现业务节点和基站的快速接入。
        光缆交接箱应尽快规划,在接入主干光缆已经到达的区域应根据业务情况在适当位置设置交接箱;在接入主干光缆未到达的区域可在规划的多条光缆汇集的重要路口设置交接箱。
        部分多条接入层配线光缆经过的管道段落,可通过主干光缆的规划,实现小芯数光缆的归并,提高管道使用效益。

扩展阅读

  •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