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5全球6G发展大会上,中国移动首席专家刘光毅作题为“多点多源智能协作:迈向全域泛在感知的未来网络”的主旨演讲,指出通感一体化(ISAC)作为5G-A/6G网络的关键特征,正从“单点单源”向“多点多源智能协作”进行范式转变,赋能全域泛在感知的未来网络。
低空经济、智慧交通等场景的快速发展对移动网络提出了同时具备通信能力和感知能力的新需求。业界已经利用5G-A商用产品进行了低空航线、低空监管、水域航道等多个通感一体场景的技术验证,但现有方案存在统一指标缺失、立体覆盖盲区、可信度不足、精度待提升、资源利用率低、目标识别困难、硬件成本高等七大挑战,亟需技术突破。
针对上述挑战,刘光毅提出以“多点协作、多源融合、智能赋能”为核心的协作通感技术趋势与路径。首先是建立通感统一性能边界理论。中国移动创新性提出基于系统分辨率的感知统一性能指标和基于等效MMSE的通感统一性能边界理论,通过联合优化基站部署、功率分配、波形波束等参数,实现通感整体性能最优。在多点协作方面,刘光毅介绍了信号级融合、符号级融合和基于AI的数据融合等多个信号处理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感知定位精度可达到米级。此外,通过设计多节点杂波抑制算法和NLOS识别利用算法,可以提升感知可信度。在多特征智能协作方面,刘光毅介绍了基于点云架构AI模型的人体步态识别算法和基于增量位移模型的手势识别算法,能够达到90%以上的目标识别准确率,显著提升复杂场景下的识别鲁棒性。在多源协作方面,通过利用智能超表面来辅助感知,进一步消除覆盖盲区并增强探测能力,在室内场景可实现人体关键部位的分米级感知。
目前,中国移动已在湖州、苏州等地开展多站协作感知外场测试。在4.9GHz频段下,双站协作感知精度达10米,感知距离约1公里;八站组网方案已接入中移凌云通感平台,实现目标轨迹可视化。试验表明,多点协作可显著降低对单站硬件性能的依赖,通过共享天线与基站设施,有效控制成本。
刘光毅总结称,中国移动将围绕理论体系构建、关键技术突破、系统开发验证三大方向持续推进:一是完善通感统一指标与优化理论,形成通感性能优化的理论支撑体系;二是攻关多点多源多特征融合技术,适应差异化场景需求;三是研制支持多源多点融合智能协作功能的6G通感原型样机,开展环境重构、智慧家居等新场景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来源:中国移动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