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江两岸开通常态化低空转运航线,将医疗样本运输时效提升70%;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3000万次,刷新服务规模纪录;人形机器人已具备从关键芯片、部组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6G通信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初步验证……决胜“十四五”,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持续涌现,不仅催生了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更在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为中国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核心竞争力。
站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十五五”的超前擘画备受瞩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置于战略任务首位并专章部署,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清晰勾勒出发展蓝图: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赋予信息通信业新的历史使命。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信息通信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谋“新兴”、育“未来”,着力塑造发展新动能与新优势,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中国机遇”。
以创新破壁之锐,引领产研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建议》全文中,“创新”和“科技”两个关键词分别出现了61次和46次,表明“十五五”时期我国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重要牵引、坚定“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决心。全球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为低空物流配送装上“空中导航仪”;我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为百比特级量子计算机量产筑牢产业化根基;中国电信建成全球首个星地一体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真机强化学习技术落地应用……当前,我国在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领域持续突破,产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已迈入“跟跑”加快、“并跑”增多、“领跑”涌现的新阶段。信息通信业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既要锚定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发力,更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强供给、搭平台、壮主体、促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效能,为产业跃迁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以变革领航之势,激活产业生态活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已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阵地,亦是“十五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组成。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入给产业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13.4%,成长空间和潜力巨大。以低空经济为例,截至今年三季度,全国试点城市累计开展低空飞行活动超10万架次,低空经济已广泛渗透于一、二、三产业中,正在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工信部等七部门此前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未来产业六大方向及诸多细分领域均进行了超前布局。政策支撑下,具身智能已在工业、医疗、物流等多个行业实现落地,并有望在更多复杂场景得到应用推广;DeepSeek、通义千问等国产大模型引领全球开源创新生态;合肥、上海等城市建成量子城域网……随着《建议》擘画的发展路径日益清晰,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信息通信业要主动适应、引领产业变革,将科技创新成果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实效。一方面进一步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底座,另一方面系统推进技术攻关、规模应用和生态构建,为我国前沿科技提供更广阔、更深层的发展土壤,并高效转化为坚实的产业竞争力与现代化支撑力。
以政策赋能之方,澎湃产业发展动能。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重塑,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6G等前沿领域已形成坚实基础,亟需构建更具前瞻性、协同性的政策体系,引导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向新领域新赛道高效集聚。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认为,“十五五”时期,新兴支柱产业、未来产业的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将更加凸显,相关部署将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我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抢占更多制高点。为此,信息通信业需强化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投入增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完善研发激励、场景开放、标准先行的政策工具包,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以政策引导和支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航向已锚定,奋楫勇争先。在“十五五”的新征程上,信息通信业重任在肩,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充分凝聚政策、产业、创新磅礴合力,将我国显著产业、市场与制度优势,转化为决胜未来竞争的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
本文来源:人民邮电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