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根比头发丝还细的光纤,能让潜艇在深海不迷航?” 在武汉长盈通光电的展厅里,华中科大 “溯纤芯脉络” 实践队的同学们围着一款光纤环展品,听得入了迷。7月的这场探访,让大家解锁了 “光纤环第一股” 从资产600万到市值50亿的逆袭密码。
展厅里的 “黑科技”:光纤 “隔空传能”
刚进展厅,队员就被一个实验装置吸引:激光通过一根透明光纤传输,10米外的灯泡居然亮了!“这是空芯反谐振光纤,靠空气腔传光,损耗比传统光纤低90%。” 工作人员介绍道。
展柜里的 “明星产品” 当属光纤环 —— 一圈圈光纤绕成直径5厘米的圆环,却能实现0.001度/小时的导航精度。“导弹、潜艇的导航系统都离不开它,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 工作人员的话让同学们咋舌。
在 “发展时间轴” 前,大家算了一笔账:2010年成立时,长盈通年产值仅600万;2022年科创板上市,2025年(截至目前)营收14亿。“15年增长233倍,秘诀是什么?” 队员李世豪的疑问,引出了接下来的深度分享。
“5+1 同心圆” 里的产业野心
“秘诀藏在‘5+1同心圆’里。” 研发总监骆志军博士的分享揭开了谜底。他用一张动态图表展示:以光纤环为核心,向外辐射特种光纤、新型材料、高端装备等五大领域,再加上计量校准服务,形成了 “微产业链”。
“我们走了三步棋:第一步建平台,攻克光纤环绕制技术;第二步产业化,把实验室成果变成生产线产品;第三步国际化,让产品走进欧美市场。” 骆志军指着一款熊猫保偏光纤说,“这款产品的偏振性能全球领先,背后是137次工艺改进。”
当被问及 “最骄傲的时刻”,骆志军提到2023年方形芯光纤获 “红光奖”:“这是国内首次在该领域获奖,打破了国外垄断。” 他还透露,公司17位博士组成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才32 岁,“年轻人敢闯敢试,我们的空芯光纤研发就是95后团队牵头的。”
问答环节,同学们抛出了 “犀利” 问题。“空芯光纤研发最难的是什么?” 队员彭莫凡追问。
骆志军笑称有 “三座大山”:“一是和传统光纤‘对接’难,二是空气腔容易进水,三是国外专利‘卡脖子’。但我们联合华科团队攻关,已申请20多项专利!”
谈及人才需求,他特别强调 “双技能”:“既会算光学公式,又能调生产设备的人最抢手。我们的‘双尊文化’就是给研发人员试错权,失败了不追责,成功了重奖励。”
“实验室做光纤环合格率50%就行,你们为什么要做到99.9%?” 面对这个问题,骆志军的回答让同学们陷入思考:“企业要对客户负责。比如导弹导航,差0.1度就可能偏离目标,这就是‘实验室思维’和‘产业思维’的区别。”
合影时刻:“创新,仅仅是开始”
离开前,大家在公司前台前合影。阳光透过玻璃幕墙,照在 “创新,仅仅是开始” 的标语上,也照亮了同学们眼中的憧憬。
“以前觉得专利、论文很遥远,现在发现它们能变成守护国家的‘硬科技’。” 队员吴杰说。指导老师于源寄语:“长盈通用15年证明,坚持创新就有奇迹。希望你们未来也能成为这样的‘追光者’。”
本文转载自: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内容来源:长盈通光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