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匿名 (未验证)
2013/08/02
作者:
1934年9月3日生,江苏张家港人,1954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
1958年自西安电信工程公司调入原北京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后所在研究室迁至成都,组建成都科学技术第五研究所。
从事通信线路的研究。曾任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与上海电缆厂合作试制成功了聚苯乙烯绝缘高频对称电缆。在6503工程全铝单四线组高频对称电缆上试验成功多段平衡技术。与侯马电缆厂合作,解决了关键技术同轴管的回波损耗,研制成功万路中同轴电缆及3600路铝护套小同轴电缆。
80年代中期,在技术上负责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通信光缆研究,研制的松套层绞式光缆,应用在合肥-芜湖试验干线工程上。1993年负责光纤强度及可靠性指标研究,通过对国产与进口光纤的强度分布、疲劳行为进行大量试验,估算了光纤寿命,提出了光纤强度及可靠性指标的现行值与目标值。1995年负责光纤氢损的研究,针对有的光缆厂生产的光缆经一个星期后,光纤衰减逐渐增加的现象,经过调查、试验与研究,得出是由纤膏或缆膏释放氢气,扩散到光纤的芯区而产生的。在1996年中国通信学会光缆电缆年会上,建议有关部门急需制订光缆填充复合物的析氢指标。1997年负责单模光纤偏振模色散的研究,通过单盘光缆与模拟再生段长度上对光纤PMD的测试、串联光缆链路的PMD估算以及光纤在弯曲、拉伸与高低温时对PMD产生的影响等,提出了研究报告。
1997年在奥星公司负责开发光纤带光缆,对光纤带叠层的二次套塑进行了三项改进,一是优化光纤带叠层的扭绞节距;二是精密控制光纤带余长;三是采用真空定径装置,使松管圆整,椭圆度小于3%。通过这些措施,光纤带叠层的4个角边处光纤无明显附加衰减。陆续开发了中心管式12-432芯光纤带光缆,层绞式4-1008芯光纤带光缆。并投入批量生产,迄今公司生产光纤带光缆累计已超过250万纤芯公里。已敷设在接入网中的光纤带光缆,传输性能稳定,运行良好。近几年来,开发了室内、室外两用中心管式与层绞式光纤带光缆,室内全干式中心管式光纤带光缆以及出口用的特种光纤带光缆等。
负责研制的通信光缆、电缆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多次获得邮电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发表论文40多篇。翻译CCITT蓝皮书卷Ⅲ·3传输媒介及合释同轴通信电缆等书。
1958年自西安电信工程公司调入原北京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后所在研究室迁至成都,组建成都科学技术第五研究所。
从事通信线路的研究。曾任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与上海电缆厂合作试制成功了聚苯乙烯绝缘高频对称电缆。在6503工程全铝单四线组高频对称电缆上试验成功多段平衡技术。与侯马电缆厂合作,解决了关键技术同轴管的回波损耗,研制成功万路中同轴电缆及3600路铝护套小同轴电缆。
80年代中期,在技术上负责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通信光缆研究,研制的松套层绞式光缆,应用在合肥-芜湖试验干线工程上。1993年负责光纤强度及可靠性指标研究,通过对国产与进口光纤的强度分布、疲劳行为进行大量试验,估算了光纤寿命,提出了光纤强度及可靠性指标的现行值与目标值。1995年负责光纤氢损的研究,针对有的光缆厂生产的光缆经一个星期后,光纤衰减逐渐增加的现象,经过调查、试验与研究,得出是由纤膏或缆膏释放氢气,扩散到光纤的芯区而产生的。在1996年中国通信学会光缆电缆年会上,建议有关部门急需制订光缆填充复合物的析氢指标。1997年负责单模光纤偏振模色散的研究,通过单盘光缆与模拟再生段长度上对光纤PMD的测试、串联光缆链路的PMD估算以及光纤在弯曲、拉伸与高低温时对PMD产生的影响等,提出了研究报告。
1997年在奥星公司负责开发光纤带光缆,对光纤带叠层的二次套塑进行了三项改进,一是优化光纤带叠层的扭绞节距;二是精密控制光纤带余长;三是采用真空定径装置,使松管圆整,椭圆度小于3%。通过这些措施,光纤带叠层的4个角边处光纤无明显附加衰减。陆续开发了中心管式12-432芯光纤带光缆,层绞式4-1008芯光纤带光缆。并投入批量生产,迄今公司生产光纤带光缆累计已超过250万纤芯公里。已敷设在接入网中的光纤带光缆,传输性能稳定,运行良好。近几年来,开发了室内、室外两用中心管式与层绞式光纤带光缆,室内全干式中心管式光纤带光缆以及出口用的特种光纤带光缆等。
负责研制的通信光缆、电缆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多次获得邮电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发表论文40多篇。翻译CCITT蓝皮书卷Ⅲ·3传输媒介及合释同轴通信电缆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