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匿名 (未验证)
2012/12/04
作者:
1943年10月2日出生,江西新建县人,1968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
从1976年起,李万盟同志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8研究所工作,并开始涉入光纤光缆专业工作;1978年,成功设计“S”绞骨架型紧包光纤光缆,并解决了骨架无偏心挤出工艺的螺旋机头及自动定心模具,这为当时的骨架式光缆大批成功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
1979年承接了原电子工业部下达的用于核诊断非金属纵向无泄漏的六芯多模光缆,并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光缆要求整根光缆的任何一个横截面上没有任何纵向空隙。
1986年,总参通信部第一条我国实用化海底光缆,开始在国内招标,原电子工业部第8研究所与湖北红旗电缆厂联合,一举中标,时任光缆研究室主任的李万盟同志担任该项目组长,历经近三年的艰辛努力,终于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条军用海底光缆,全程总长33.6km,在海中有两个接头盒,1989年敷设在我国北部某海域。该海缆经17年多运行,除两次因船锚拖坏修复后,至今工作正常。该项目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李万盟同志在原单位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由于李万盟同志注重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多年来共获得国家、省、部、市级奖励二十多项,发表论文数十篇,特别是在研究开发一些技术难度高的光缆新产品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1976年起,李万盟同志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8研究所工作,并开始涉入光纤光缆专业工作;1978年,成功设计“S”绞骨架型紧包光纤光缆,并解决了骨架无偏心挤出工艺的螺旋机头及自动定心模具,这为当时的骨架式光缆大批成功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
1979年承接了原电子工业部下达的用于核诊断非金属纵向无泄漏的六芯多模光缆,并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光缆要求整根光缆的任何一个横截面上没有任何纵向空隙。
1986年,总参通信部第一条我国实用化海底光缆,开始在国内招标,原电子工业部第8研究所与湖北红旗电缆厂联合,一举中标,时任光缆研究室主任的李万盟同志担任该项目组长,历经近三年的艰辛努力,终于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条军用海底光缆,全程总长33.6km,在海中有两个接头盒,1989年敷设在我国北部某海域。该海缆经17年多运行,除两次因船锚拖坏修复后,至今工作正常。该项目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李万盟同志在原单位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由于李万盟同志注重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多年来共获得国家、省、部、市级奖励二十多项,发表论文数十篇,特别是在研究开发一些技术难度高的光缆新产品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