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研究院携手合作伙伴发布任务驱动式智能互联技术白皮书

2025/11/06 责任编辑:Hanson 访问:1052

日前,在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5G-AxAI赋能行业应用创新论坛上,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华为、中兴共同发布了《任务驱动式智能互联技术白皮书》,系统阐述了任务驱动式智能互联的需求场景及挑战、理念框架、技术路径与实践成果,旨在推动任务驱动式智能互联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创新应用,助力数字经济时代下智慧场景的高质量发展。

面对未来千万亿级别多类型终端的动态、泛在、按需接入需求,当前以静态配置为核心的互通策略与路由管理机制,亟待向更加动态、智能、场景化的新范式演进。本白皮书梳理了智能互联领域的三大主要场景诉求与技术挑战。

一是船船互联场景,通信目标识别难。行业终端、智能体基于“空间距离+终端属性”的动态组网逻辑,与传统依赖固定标识绑定的通信场景形成显著差异。

二是人车家互联场景,通信链路构建难。未来智能终端协同范围从单一区域扩展至跨域、跨网场景,通信链路的构建需突破传统“单网、单域”的设计逻辑。

三是具身智能互联场景,通信意图感知难。新型互通场景要求终端侧“自主决策-主动发起”闭环任务,通信网络应能够感知智能体通信意图并适配其高频次、短时长、无规律的自主通信需求。

针对未来万物智联场景下的多重挑战,白皮书创新性指出下一代智能互联技术将以“任务”为核心锚点,围绕任务全生命周期构建“敏捷的意图感知—快速的目标确认—动态的智能互联”三维技术脉络,基于任务驱动服务(TDS,Task Driven Service)技术理念,打破传统互联模式中“连接先行、任务后置”的局限,通过终端自主协同、动态感知适配、资源弹性调度,实现对复杂场景下多元互通需求的精准响应。

任务驱动式智能互联网络以“任务”为锚点重构互联逻辑,构建“终端身份识别、终端态势感知、端网任务协同、动态群组创建、智能数据互通、跨网跨域融通”六大关键技术,形成从“任务感知”到“链路构建”再到“协同互联”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一是数字身份认证。构建全域标识体系,在端-网-云协同架构下实现用户、设备、服务的全域可信身份映射、动态权限治理和隐私增强机制。

二是终端态势感知。构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引擎,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的跨越。

三是端网任务协同。建立端网任务协同通道和任务意图翻译引擎,将业务语言转化为网络策略,实现任务协商、任务动态调整等能力。

四是动态群组创建。基于用户群组通信需求动态建立群组,同时实时感知业务流需求,动态编排东西向转发路径,以任务为粒度完成子组生命周期管理。

五是智能数据互通。快速完成数据流识别并为其中关键数据流提供数据标记、数据复制、动态转发等关键互通能力,为动态事件提供及时的拓扑调整。

六是网跨域融通。提供开放接口,实现不同网络域内任务协同,为任务子网执行跨网、跨域的发现和数据动态互联。

基于任务驱动式智能互联理念,中国移动研究院已联合湖北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华为打造5G-A船船通项目,实现船、岸、云一体化高效数据通信,加速网业深度融合,并荣获“ICT中国(2025)优秀案例与解决方案”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领域一等奖,为共建船舶航运场景智慧生态和应用创新提供了可复用、可推广的技术范式。

未来,任务驱动式智能互联技术将在技术深化、场景拓展、产业协同三大维度持续突破,推动智能互联向高效、智能、泛在发展。技术上,六大关键技术向“智能化、自适应”升级;场景上,从船船、人车家、智能体互联延伸至低空、工业、智慧交通等领域;产业上,持续加强产学研协同促成果转化,培育完整产业生态。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场景的不断拓展,任务驱动式智能互联将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构建人机物智慧网联的新世界。

本文来源:中国移动研究院

扩展阅读

  •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