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行业!工信部重磅发布,透露哪些转型新信号?

2025/10/15 责任编辑:Hanson 访问:1035

金秋时节,我国工业经济稳增长又进一步落子布局。

自9月4日开始,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行动方案落地,其他重点行业稳增长行动逐步出台。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行动,就是进一步稳住工业经济,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基本盘。

从本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行动方案的具体内容看,主要是兼顾短期稳预期与长期调结构,注重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有利于优质企业脱颖而出,有利于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工业化走深走实。

稳预期调结构

从9月4日《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率先出台,到9月29日《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印发,十大行业(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方案已全部发布。

方正中期资深研究员魏朝明告诉中国工业报,十大重点行业影响较大,同时又面临着不同的现实挑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相关产业供过于求的风险有所凸显,减量提质促进供需动态平衡的任务艰巨。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等行业承担着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明确规则边界,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扶持力度。

“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的主要目标在于短期稳预期与长期调结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闫晶晶告诉中国工业报,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激增,国内工业经济虽呈现回升态势,但需求不足、部分行业利润下滑等问题仍然突出。十大行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超70%,其稳定直接关系工业经济基本盘。

“通过精准施策,既能对冲外部风险,又能推动产业升级。这一部署既是对2023年稳增长政策的延续,也是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闫晶晶说。

“工业领域是解决就业、提振经济的重要领域,工业经济稳增长意义重大,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的提出是希望工业经济不要有大的波动。”毕马威中国风险管理咨询合伙人于喆向中国工业报表示,当前正值产业结构转型的时期,包括AI、新能源、绿色低碳、工业互联等新质生产力在崛起,但是传统行业占比仍然比较高,因此有必要在稳的前提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目标明确精准发力

目前,多个重点行业都提出了2025-2026年切实可行的目标。

◆ 在汽车行业,2025年,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2026年,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

◆ 轻工业在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强调重点行业规模稳中有升,企业经营效益基本稳定。

◆ 建材行业恢复向好,盈利水平有效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绿色建材、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绿色低碳和数字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会长秦占学向中国工业报表示,建材行业稳增长方案不仅是应对当前经济压力的短期举措,更是推动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长期战略布局。

◆ 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市场供需更趋平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绿色低碳、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于喆表示,从各大行业稳增长方案来看,呈现出三大特点:第一是目标明确、实施周期明确,设置了目标和阶段性发展方向,强调全年平稳,跨年接力。第二是不同行业有差异性的举措。比如汽车行业强调智能网联与海外市场,钢铁行业侧重双控以及高端材料等。第三是强调质量效益的提升,将绿色、低碳、安全、品牌、服务等都纳入其中。

闫晶晶表示,稳增长方案呈现精准化、协同化、绿色化三大特征。针对行业痛点,设计差异化措施,如汽车行业通过“以旧换新”刺激消费的同时,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产业化,钢铁行业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以优化供给结构。同时,供需协同发力,需求侧通过扩大内需如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挖掘潜力,供给侧通过技术攻关如汽车芯片等提升质量。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多个方案中将“双碳”目标融入行业规划,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可谓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劲松向中国工业报表示,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对稳增长意义重大。一方面,要加快速度培育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开拓新型消费业态和场景,用新需求拉动新增长。

“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产业必须坚定转型绿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以在应用绿色能源包括绿电等方面加大力度。”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中国工业报。

顺应趋势转换动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8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1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首席统计师孙晓表示,8月份,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多数行业、产品实现增长,装备制造业支撑有力,原材料制造业有所回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成效不断显现。

魏朝明表示,十大行业均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门类,有着深厚的发展根基,相关方案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有利于优质企业脱颖而出,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目标走深走实。

当然,对于十大行业而言,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于喆认为,十大行业要善于研判国内外大势,并立足不同的行业属性,从而把握其发展机会。

于喆表示,汽车行业的机会在于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渗透、全球化渠道拓展,挑战在于价格战、芯片和高端零部件短板、海外合规与品牌壁垒,其发展方向在于平台生态构建、安全标准抢先布局、海外合规能力建设。

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机会在于AI终端、算力基础设施、国产替代与车载电子,挑战在于技术代差与设备受限,需要聚焦“硬核”环节(功率器件、先进封装、车规级电子)、以“软硬协同+整机定义”形成差异化。

钢铁和有色行业的机会在于高端材料、新能源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挑战在于能碳约束与产能过剩风险,其发展方向在兼并重组、减量替换、流程再造、工艺提升、向高端材料升级。

机械行业的机会在于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与矿山高端装备、海外基建,挑战在于高端核心部件与工业软件短板、周期波动,其发展方向在于整机+核心部件“双轮驱动”,构建服务型制造与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此外,石化化工的机会在由“炼油-芳烃-精细化工”向“功能材料与配方工业”延伸,建材行业发展在于水泥错峰与产能置换、低碳熟料、光伏建材,轻工业发展方向在于“品牌化+品类升级+跨境”直面消费者。

闫晶晶表示,十大行业的未来将呈现出结构性分化与全球化竞争的态势。从国内来看,主要是增长动能转换,传统行业通过产能出清和技术改造实现存量优化,新兴行业有望保持高速增长。从国际来看,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汽车出口保持稳定增长,但需应对贸易壁垒。

以稳为主聚焦新型工业化

对于十大行业而言,要全面实现稳增长目标,还要在哪些方面补短板?

闫晶晶表示,下一步,还需把握技术攻关、政策落地、生态优化三大环节:一是突破核心技术瓶颈,集中资源攻克“卡脖子”领域。二是强化政策执行力度,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确保补贴、税收优惠直达企业。三是优化产业生态体系,通过标准引领和市场秩序规范,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同时,加强人才培养,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闫晶晶认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行业可能面临产能过剩反弹(如光伏、锂电池),需通过政策引导有序退出落后产能。

魏朝明也表示,先通过出清低端供给,扭转供需阶段性过剩态势,来提振产业链及资本市场信心,然后通过提振企业利润来带动有效投资。

于喆建议,一是利用好国家的相关政策,特别是财政资金领域的支持政策,通过财政贴息+政策性金融+绿色信贷,叠加供应链金融与应收账款盘活,形成“低成本、长周期”资本结构。二是加力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尤其是AI+的能力,进一步降本提效。三是加强风险合规领域建设,要提高标准,加强企业自身软实力建设。四是加强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的储备,提升企业发展厚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表示,当前,我国部分行业面临结构性转型难题,相关稳增长方案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剔除非市场因素障碍,推动市场更好发挥“无形的手”作用,实现行业良性发展。

闫晶晶表示,对于十大行业而言,短期以稳为主,避免硬着陆。中期以质促量,培育新动能,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将增长建立在效率提升基础上。长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以绿色化、数字化为主线重构产业竞争力。

“从根本上看,新型工业化是稳增长的根本路径,稳增长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时间窗口,需分阶段、分行业施策稳增长。”闫晶晶说。

内容来源:中国工业报

扩展阅读

  •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