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中国通信学会科学家蓝海论坛“移动通信内生智能”专题会议在乌鲁木齐顺利召开,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6G时代的通感算智融合、大模型训练、网络数字孪生及边缘智能等前沿课题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由清华大学教授高飞飞和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常征共同主持。
第一个报告是金石教授的《基于非正交叠加导频的智能无线传输》,他提出利用非正交叠加导频实现信道估计与数据传输的同步优化,为高效智能无线传输提供新思路。
清华大学高飞飞教授分享了《面向无人机器场景的通感算智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原型验证》,提出在6G演进背景下,通过基站低空目标感知、机器终端环境建图等关键技术,构建通感算智一体化体系,并展示了基于硬件原型平台的低空无人机监测系统。
中国移动首席专家刘光毅在《内生智能、开放和网络数字孪生赋能AI和通信的融合》中提出,未来RAN架构将云化、服务化,并以原生AI为引擎,网络数字孪生为低成本仿真环境,实现网络的自适应、自管理与高效调度。
香港大学崔鹤鸣副教授介绍了《AI大模型多维并行训练系统》,聚焦“千卡万卡”规模的分布式并行训练,助力“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并分享了在全球一致性数据库系统与云用户数据安全方面的最新进展。
浙江大学李荣鹏副教授带来《大语言模型与分布式学习在边缘的协同作用》,指出大语言模型与分布式学习在无线边缘具有天然互补性,可通过优化通信协议与模型协同,显著提升网络性能与智能化水平。
南京邮电大学苏展同学介绍了《面向分布式AI训练业务的6G算力网络自适应拆分联邦学习框架》,提出融合算力调度与联邦学习的自适应架构,支持分布式AI高效训练。
东南大学周星宇同学的《面向叠加导频传输的场景专用神经网络接收机》报告,则展示了利用条件扩散模型构建特定场景神经网络接收机的新方法,在复杂无线环境中实现更精准的信号恢复。
本场专题会议充分体现了6G时代“内生智能”理念的多维探索,从无线传输技术到系统架构、从大模型训练到边缘协同技术,为移动通信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描绘了清晰的技术路线与发展蓝图。
本文来源:中国通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