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亿赛道!海底资源开发进入新纪元!

2025/05/13 责任编辑:Hanson 访问:1054

近日,自然资源部对外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海洋新兴业态发展态势良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新承接海工订单金额同比增长57.1%。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绥祥在解读2025年一季度海洋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2000米级超深水采油树完成总装,我国自主研发的代表全球最新一代的风电安装船‘志高号’和‘志远号’完工交付,覆盖传统油气开采与海上风电运维双重需求的OCV海工作业船1号船正式在武汉开工,为我国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强大助力。”

一季度,海洋新兴业态发展态势良好和深海科技发展有密切联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深海科技”;3月份以来,深海科技相关概念股迎来一波行情。如今,随着A股上市公司财报的披露,相关企业的深海技术及产业规划也越来越清晰。顺德融合科技工业研究院首席专家王雷对中国工业报说:“中国团队研发的深海柔性机器人首次达到10666米的马里亚纳海沟。”这项深海技术的突破,理论上讲,全部海洋将对我们敞开。更多被海水掩盖的秘密,将被逐一揭开。联储证券副总裁王小娜对中国工业报说,技术的硬度,才是公司股价的支撑点。深海科技企业的长期价值需关注技术落地与业绩兑现。天风证券研报指出,深海产业链独特性决定了深海科技的核心集中于装备制造环节。

从政策、到资本市场、再到技术突破,围绕“深海科技”,一个3万亿的产业正在加速启航。

“两会”首提“深海科技”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是“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事实上,在2021年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深海”分别被提到,具体表述为“深海工程”“深海深地探测”。

深海与浅海相对应,通常指水深超过200米的海域,阳光无法照射到,具有高压、低温、黑暗、地质复杂等特点。目前,深海科技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业界普遍认为,深海科技一般指用于探索、开发和利用深海资源以及研究深海环境的先进技术和学科的总称,涵盖了深海探测技术、深海资源开发技术、深海通信与导航技术、深海工程技术四部分。民生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深海科技”更加突出科技属性,内涵丰富凸显重视程度。

深海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赛道,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王小娜对中国工业报说,深海科技的三大核心特点最具新质生产力属性:一是技术集成度高,涉及海洋工程、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二是资源开发潜力大,深海油气、多金属结核等可填补陆上资源缺口;三是产业链带动性强,1单位深海装备投资可拉动5-8倍上下游产值。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达105438亿元,比2023年增长5.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作为海洋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深海科技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另据麦哲洞察,中国海洋生产总值2025年预计突破13万亿元,其中深海科技相关产业的占比将超过25%,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25万亿元以上。

王雷对中国工业报说,海底拥有石油、可燃冰、矿产等重要的资源。这片覆盖地球71%面积的蓝色疆域,之前因为受到技术的约束,只能被埋在深深的海水之下。随着深海科技的突破,更多被海水掩盖的秘密和资源将被我们揭开。深海科技将成为继航天、量子后的又一国家级战略赛道,孕育着重大的战略机遇。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深海科技

“在资本市场上一般通过技术属性、应用场景和产业链地位等维度来界定深海科技的概念股。”王小娜从三个维度向中国工业报介绍了深海科技概念股:一是技术属性,涵盖深海探测(如无人潜航器)、资源开发(如海底采矿装备)、通信导航(如水下光纤)及工程装备(如FPSO即浮式生产储卸油船);二是应用场景,包括海上风电、油气开采、海底矿产开发等;三是产业链地位,聚焦高附加值环节如海工装备制造(振华重工)、深海材料(钛合金耐压壳)、水下机器人(海兰信)深海系泊链制造商(亚星锚链)等均被纳入该范畴。

3月中下旬,A股深海科技板块曾出现一波行情。伴随着A股公司年报的陆续披露,一些上市公司在2024年年报提到了深海科技,相关上市公司的深海技术及产业规划也更加清晰。

中集集团(000039.SZ)董事长麦伯良在2024年全年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中集集团是全球为数不多能够提供深海能源开发装备的企业之一,预计未来几年,中集集团的海洋工程业务(以下简称“海工业务”)将持续增长,而且增长幅度不会低。“因为公司持有的在手订单已近70亿美元,订单已排产至2027年,已提前‘锁定’经营规模有效增长,预计今年新接订单额也会非常乐观。”麦伯良说。中集集团发布的年报显示,2024年,中集海工业务实现营收165.56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58.41%;净盈利2.24亿元人民币,分部首次扭亏为盈。2024年,中集海工业务的主要载体中集来福士新签海工订单达32.5亿美元,同比大幅增加,加速跨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市场上大部分深海科技概念股,很多只是跟‘海’有关,真正涉及‘深海’的企业屈指可数。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会越来越意识到我们的价值。”中集集团董秘吴三强公开表示。

中海油服(601808.SH)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公司将加快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测井与定向钻井、海洋地震勘探、深海核心钻井装备等投入方向,以自主核心产品与技术服务,推动核心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打造催生世界一流的新质生产力。

海油工程(600583.SH)2024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9.54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1.61 亿元,同比上涨33%;扣非后净利润18.09 亿元,同比上涨46%。2024年,公司盈利能力保持提升。海油工程的财报指出,公司深水专业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发展支撑更加稳固。公司在深水领域,配备了6艘动力定位的水下工程船、1艘动力定位铺管起重船,并拥有17台先进的水下机器人和1套深水软铺系统、1套犁式挖沟机等大型装备,具备高达3000米级的水下工程作业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海一号”和“海基一号”等重大装备的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开发能力全面迈入了“超深水时代”。

王小娜对中国工业报说,3月中下旬以来,深海科技概念股表现活跃,有三点原因:一是政策驱动与市场情绪共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将深海科技列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叠加上海、山东等多地海洋经济规划的密集出台,市场对深海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政策红利预期强烈。二是资金聚焦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例如,深海机器人、高压海缆、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等关键环节受到追捧,巨力索具因参与漂浮式风机项目连续涨停,东方电缆因深海脐带缆技术被多家券商推荐。三是市场存在非理性炒作风险,部分企业因名称或业务关联性被误判为“概念股”。例如,海洋王(主营专业照明)因名称含“海洋”被误纳入概念股,股价8天6板,但其澄清与深海科技无关且2024年业绩预亏,凸显市场情绪过热下的估值泡沫。

王小娜强调,技术的硬度才是公司股价的支撑点。深海科技企业的长期价值需关注技术落地与业绩兑现。如中船防务、中集集团等企业因深海装备订单增长带动业绩预期翻倍,而一些公司虽短期股价上涨,但技术储备和项目盈利性仍需验证。

中国深海装备正在长出“硬核肌肉”

深海产业链中上游为装备制造,中游为深海资源勘探开发与新基建,下游为产品加工以及运营服务。“深海产业链独特性决定了深海科技的核心集中于装备制造环节。”天风证券研报指出:一是深海环境极端性对装备要求高;二是深海活动高度依赖高技术专用装备;三是深海环境复杂、出海成本高,深海装备市场特征为风险高、定制化、挑战大。

在王雷看来,上天难,入地更难,下海是难上加难。深海科技产业,要克服低温、高压、洋流分层、水下通信和复杂恶劣的海洋环境等难题,是高风险、高科技、高成本的“三高”行业,为此,挺进深水区域让中国深海装备长出“硬核肌肉”,是决胜深海科技的关键。

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深海一号"是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是超深水大气田开发的核心装备。海油井控中心王媛媛对中国工业报说,“深海一号”是加快深海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取得的重大突破。该能源站用于开发我国首个1500米深水自营大气田——陵水172气田。气田投产后,每年为粤港琼等地供应30亿立方米深海天然气,可以满足大湾区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气需求。

“深海一号”是中国海油向深海进军的一个缩影。3月26日至28日,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期间, 中国工业报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的展区了解到,目前,中国海油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从水深30m到3000m,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的油气勘探开发及工程作业技术体系。王媛媛对中国工业报说,“海洋石油720”是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亚洲最先进、作业能力最强的大型深水拖缆物探船。它的研发将我们的深海勘探能力从水深300米提升到了3000米,极大地提高了中海油服在深水区域的油气田勘探能力。王雷对中国工业报说,为了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中国海油一直在开发新型海洋石油勘探和开采技术。比如,他们研发的璇玑随测钻井系统,已经处于世界第一梯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FPSO(浮式生产储油船)与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被誉为“海洋工程皇冠上的明珠”,2024年,中集海工揽获2艘FPSO船体总包订单及1艘FLNG改装订单,标志着中集在攻克海洋工程装备中最为复杂、造价高昂的产品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也为我们发展深海科技产业提供保障。

王小娜对中国工业报说,在深海科技领域我们国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同时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我国处于“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初期”阶段,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在技术突破方面,FPSO、深海机器人等核心装备国产化率超60%,但仍存在一定的产业化瓶颈,大型装备标准滞后(如漂浮式风机缺乏统一设计规范),高端部件(深海阀门、水下焊接设备)仍依赖进口。二是国际竞争加剧,欧美试图通过技术标准限制中国装备出口。三是生态保护压力,项目需平衡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

联储证券研究院研究员刘博宸认为,在深海科技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互动起来,战略价值和商业潜力要有效融合。刘博宸对中国工业报说,要从3个方面发力实现发展:一是政策引导“技术-场景”对接,如设立深海科技示范项目(如上海海洋观测网规划),推动技术商业化。二是产学研协同攻关,三峡集团联合高校研发漂浮式风电,中集集团与科研院所合作突破FPSO设计。三是资本支持长周期研发,通过产业基金(如国家海洋经济基金)降低企业试错成本,重点支持水下机器人等“卡脖子”领域。

本文来源:中国工业报

扩展阅读

  •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