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
如果电力传输几乎不再有损耗
列车能够贴地悬浮“飞行”
……
这些如科幻电影照进了
现实的画面是不是很神奇?
这背后
其实都离不开
“超导”这项颠覆性技术
在吴江开发区
东部超导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的展厅内里
(以下简称“东部超导”)
四卷颜色各异的金属材料样品
被精致陈放
东部超导董事长张国栋俯身指向一块超导材料沉积流程样板介绍:“我们的二代高温超导材料要在纳米尺度下制备,经过8道核心工序才能制成,容错率非常低,就像在头发丝上‘雕花’,必须零失误,否则整卷材料就会作废。”
东部超导,作为永鼎集团控股子公司,成立于2017年12月,但其研发团队已经对这个看似普通的工艺流程研究了近十四年。
早在2011年,永鼎集团就开始布局“超导”这一尖端科技赛道。当时主营光电线缆业务的永鼎集团意识到,要真正掌握超导电缆技术,必须攻克最重要的“心脏”——超导材料。“超导电缆的核心材料是二代高温超导材料,当时在全国范围内都非常缺乏,我们只能依赖国外进口,但拿到手的材料总和预期有差距,于是,我们开始了国产化二代高温超导材料的研发。”张国栋说。
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公司十余年来投入近10亿元,似乎看不到任何回报,也让张国栋不禁怀疑,公司是否掉入了“高科技陷阱”?
“但是不在科技创新上‘找死’,就是在等‘死’。”张国栋表示,材料类的研发周期非常漫长,投入也较大,一旦研制成功,就会站在一个制高点上。于是,他们怀揣着破釜沉舟的勇气,从全球招揽了5位顶尖科学家,深耕二代高温超导材料的研发。
研发团队至今仍记得2014年那个临界时刻。当首根自研样品在液氮下通过测试时,科学家们兴奋得睡不着觉。张国栋回忆,“短样的成功制备,标志着我们成为国内首家生产出二代高温超导材料的企业,但当时还不能实现工程化应用。直到2016年,我们承担了国家‘十二五’863项目,才迎来了二代高温超导材料性能的质变。”
展厅内,一张国家863项目验收报告将指针拨回2016年。经过科学家们无数日夜的废寝忘食,团队当年成功在1135米长的超导材料上实现稳定通流735安培,整个材料电流数据均匀,全程无掉点,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验收,创下当时二代高温超导材料性能的世界纪录。
“衡量超导材料的工艺水平和能力指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表面的载流能力,另一个就是加工长度。”张国栋说,“当时国际同行要么做出千米级材料但载流只有300安培,要么做出700多安培但长度不够。我们让千米级材料同时具备高载流性能,相当于完成了马拉松赛跑还创造了纪录。”
目前,两项指标都满足的情况下,东部超导研发团队掌握的二代高温超导材料制备技术仍处于国内第一、国际领先地位。从被“卡脖子”到成为“领跑者”,东部超导十余年磨一剑,成为国内唯一的集高温超导材料研制、超导应用产品研发、超导检测于一体的企业,打破国外高温超导行业的技术垄断,看到了国产超导材料产业化的希望与前景。
随着可控核聚变、超导磁体等产业的爆发,二代高温超导材料的应用不再仅仅局限于人们常见的电力、交通、医疗等领域,东部超导产品的应用场景开始不断拓宽。“我们有望在2026年扩产到1万公里,市场占有率要达到40%以上。有了前期的沉淀积累,我们现在充满信心,超导市场将会迎来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张国栋说。
本文来源:苏州吴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