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召开前夕,市场监管总局召开部分企业公平竞争座谈会,与企业有关负责人围绕整治“内卷式”竞争进行深入交流。北京、江苏、湖南近期也纷纷部署,整治“内卷式”竞争。而在我国光纤光缆行业,“反内卷”行动同样刻不容缓。
对于制造业来说,所谓“内卷式”竞争,主要是“以低价、低质量、低成本获取市场”的行为,而这在目前供大于求的我国光纤光缆市场中已经是普遍发生的事。我国光纤光缆产业链企业有个显著的特征,即对下游用户的依赖性较强,具体体现在原材料企业订单“大头”依赖于下游光纤光缆企业,而光纤光缆企业订单则主要依赖运营商的招标。这种模式在市场行情较好之时确实能令“人人有肉吃、人人有汤喝”,但当市场处于低位之时,却难免令厂商们为生计加大竞争力度。从字面上来说,市场竞争是一个市场发展的正常过程。但事实上,目前我国光纤光缆市场基本倾向于“唯价格论”,致使行业企业间内卷情况越发严重。
以光纤光缆行业最常用的普通光缆为例,整个2024年共有两宗集团级的普通光缆集采,而这两宗集采的结果也颇为耐人寻味:年初某运营商的集采,最终共有10家企业入选,第一名中标的折扣系数为86.83%,而第十名则为95.86%,作为含税最高限价超5.2亿元的标,超半数中标企业的含税中标报价在4亿出头,平均折扣率85.66%;而年末某运营商不含税最高限价将近50亿的普缆集采,15名中标候选人的报价平均折扣率为72.77%。折扣最大的为60.74%,最小的为96.9%。差值为36.16%,接近四成。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两宗集采之中,国内几大龙头企业排名都在末位或是出局。有业内人士称,这样的中标结果对于那些既无光纤又无光棒的企业靠低价中的头筹,如何盈利,大家可深入思考。
运营商的集采规则必定是根据市场情况认真考量,但“价低者得分高”使得近年来“低价中标”情况屡见不鲜,最终将产销压力甚至生存压力传导到光纤光缆企业乃至上游原材料企业,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样可以看到,近两年我国各类光缆原材料企业间“价格倒挂”现象逐渐增多,诸多企业在微利乃至亏本的情况下“负重前行”!
由终端产品订单低价传导至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以次充好”压榨利润的事件,其实近年来在各行各业并不少见。而这些“铤而走险”的事件之中,又有多少是迫于生计不得已而为之呢?
据了解,个别光纤光缆企业在原材料招标时采用的是“独家中标”的招标规则,这实际上对采购方来说风险极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二章第十七条:“招标人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的,应当向三个以上具备承担招标项目的能力、资信良好的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出投标邀请书。”、第三章第二十八条:“投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将投标文件送达投标地点。招标人收到投标文件后,应当签收保存,不得开启。投标人少于三个的,招标人应当依照本法重新招标。”(邀请3家及以上企业投标是为了防止在出现投标人产品质量不达标或是供货能力不足等情况下,能有候补企业备选防止供应链断层。)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之下却存在执行人阳奉阴违的情况,到底是在动谁的蛋糕,又将断了谁的生路?
当然,这种情况必定是会逐步“销声匿迹”的,这些年来我国正不断针对招投标中的不良现象进行呼吁与规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7号《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之中,都对运用“异常低价”中标行为进行规范;《人民日报》在《人民日报一线视角:质量应是企业立身之本》《最低价中标,该改改了》等文章中多次谈及低价中投标的危害;而今年两会前瞻话题中,各主流媒体、知名企业、各行业专家等也纷纷对“内卷式”竞争进行着重批判与抵制——可以预见,也有理由相信,整个光纤光缆行业以及各行各业,将在国家政策的规范与指导之下,在千行百业的共同努力与维护之下,逐步改变乃至最终杜绝“低价竞标”“低价中标”情况的出现,行业运行也将更加健康,向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前进。
我国光纤光缆产业链企业需要“洗心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