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忧参半的馈线市场

2024/08/16 责任编辑:Hanson 访问:1485

近期,中国移动2024年馈线产品标包补充采购集采项目开标,集采超7700万米馈线,共8厂商入选。从各厂商的投标报价来看,平均在9.2亿元人民币(不含税),无疑又是一个馈线大标。而从近两年的运营商集采来看,对馈线的需求热度颇高:

2023年初,中国移动启动2023年至2024年(两年期)馈线、馈线连接器及集束跳线产品集采,采购馈线2.586亿米;馈线连接器1.117亿个;集束跳线197.12万根。采购金额超30亿元;

2023年5月,中国电信馈线及配件产品(2023年)集采结果出炉,标段一(馈线)的平均投标报价为15.18亿元;标段二(馈线配件)平均投标报价为 1.77亿元,整个项目的采购预算大致约在17亿元左右;

2023年12月,中国铁塔启动2024年馈线产品集采,集采馈线产品约1.47亿米,按照最高投标限价计算总金额超19亿元;

中国联通在近两年并未启动馈线产品的规模集采,但地方公司也启动了多次馈线产品的采购。

可以说,单从运营商的集采情况出发,近两年国内馈线市场是一个企稳的态势。而从需求端来看,作为实现信息传输功能的线缆产品中重要的一大类,馈线产品的应用场景涵盖室内分布、智慧楼宇、智慧城市、停车场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点,以及铁路、隧道等轨道交通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从技术还是目前的市场来看,都是难以替代的。

不过,站在生产方的立场来说,我国目前的馈线市场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光鲜——

首先是馈线生产的重要原材料铜价的波动。铜具有出色的导电和导热能力,一直是制造线路和电缆的首选金属。而今年以来,铜价持续飙升,一度逼近9万元/吨的大关,之后又逐步回落到7.5万元/吨左右,价格波动给线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虽然在电缆行业(包括馈线领域),运营商集采时有价格锁定机制和价格联动机制,但波动剧烈的铜价仍会增加招投标的复杂度。馈线价格与铜价的关联较为紧密,但在价格调控之下又难以维持“正相关”。铜价今年频繁的波动使得企业需要考虑是否锁定铜价、库存压力以及客户下单意愿等多方面因素。今年年初还普遍存在开工率不足的情况,一来二去之下厂商所能获得的利润乏善可陈。

其次是销售端。据业内人士透露,本次中国移动馈线产品增补集采情况优于前期预计,但从整体趋势以及实际情况来看,今年馈线的市场需求较之前几年有所下降。馈线的整个国内市场近几年的大盘情况较为稳定,并没有突出的需求产生,作为细分领域在整个电缆市场中占比并不大,可以说“不温不火”。而从全球市场来看,国外发达国家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双反政策对国内馈线厂商的出口造成了极大影响,预计未来出口形势也不容乐观。

另一个重点则是行业内卷问题,这是目前包括光纤光缆市场在内的整个线缆行业共同面对的市场困境。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两年我国光纤光缆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不景气,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始拓展业务布局以获取利润,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馈线市场——可以看到在近两年的运营商馈线招标中,出现了一些来自光纤光缆行业的“熟悉面孔”;同时,在二级市场中,一些原本馈线的配件厂商也开始入局生产馈线,这些情况使得馈线市场的竞争也随之逐步加剧。

一言以蔽之,我国馈线市场目前基本盘比较扎实,企业们基本能从市场订单中获得一定的利润;但同样也是“暗潮涌动”,如没有新的增长点出现的话,市场未来将不甚乐观。

而从目前来看,科研创新仍是最主要的“破局”之法。

例如,低损耗射频同轴电缆、数据电缆等电缆用国产材料严重制约了电缆的性能,高端原辅材料基本依赖进口。在原辅材料上攻关,在质量上能够做到国产替代、成本上能够加以控制的话,将实现可观的突破。

又例如从馈线的覆盖率着眼。从公开资料中看,我国目前仍未达到馈线“全覆盖”,虽然未来我国未必将馈线“全覆盖”作为发展目标之一,但如上文所述,馈线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那么,从细分领域入手,继续向纵深挖掘馈线的应用场景,或将带动馈线需求的进一步增长,进而带动馈线市场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传输媒介,同时又能兼顾电能的传输,馈线产品至少从目前来看仍具有不可替代性,馈线市场依旧具有可观活力,值得行业企业深耕发展。

扩展阅读

  •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