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方兴未艾,卡位正当其时

2016/07/04 责任编辑:光电通信 来源:《光电通信》杂志2016年5/6月刊

2016年中国光通信市场需求热度持续不减,特别是光纤光缆市场需求,延续了去年的强劲走势。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预测,未来1-2年,依然是中国光通信市场发展的最佳机遇期。中电元协光电线缆及光器件分会理事长王颖亦表示,未来5-10年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市场。分析16年光通信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各项利好政策相继出台,另一方面缘于互联网、物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用户对于高带宽需求的不断上涨。

如果将通信设备商分为光通信、无线通信、专网通信、终端设备等板块,2016第一季度光通信产业链业绩表现明显优于其他板块,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无线通信领域,4G建设带来的行业高景气逐渐向4G中后周期行业传导,主设备和网络优化行业延续较快增长;不仅4G建设将拉动光传输系统设备、光器件产业增长。同时宽带建设将产生大量光纤光缆和设备需求;此外受益于光纤价格回升,光纤光缆厂商的盈利能力加速增长;专网通信的整体收入规模稳步上升,后续将受益于公安系统的专网建设投资,以及数字产品升级的行业发展趋势;在终端设备领域,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卡需求持续增长,4G驱动终端天线厂商延续高速增长。

为确保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电信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商积极谋求战略转型。后向流量经营模式下,流量资费支付者由个人用户转变为企业用户,运营商流量经营战略有助于其拓展企业用户市场,对于其夯实主营业务具有积极作用;在云计算市场,运营商凭借其网络基础设备、带宽资源优势,为政企客户提供云托管及定制服务,分享云计算行业高成长盛宴;长远来看,物联网将取代个人移动通信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增长来源,运营商及相关设备商在物联网领域的布局,将确保通信产业长期成长。

光纤光缆业:市场需求持续强劲

国家先后公布了“宽带中国”、“提速降费”、“十三五“纲要等政策,对我国的网络建设提出了目标。运营商随后加大了传输网互联网及数据通信的投资,从2014年34.2%的投资占比提升至38.1%。随着IDC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IDC建设势必将带动对光纤光缆需求的提升。自2007年至2015年,IDC以34.8%的复合增长率增长,有分析预计光纤光缆在IDC建设方面的需求仍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随着政策和投资的不断落地,预计2016年国内光纤光缆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目前,国内生产企业光纤、光缆的新增产能还未全部投产,而光纤光缆的强劲需求,导致了国内光纤、光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2015年年底移动光纤集采项目中标结果显示,集采价格较14年增长了7%,印证了目前国内供不应求的局面。业内有专家预测我国生产企业新增产能还不能在短时间内投入生产,2016年光纤光缆行业将继续保持供不应求的局势。通过与国外先进的拥有光棒生产能力的企业合作,我国逐渐掌握了光纤预制棒生产技术并取代国外进口光棒,同时商务部通过反倾销案,对日本和美国光棒的生产厂商增收反倾销税,为国内光棒生产厂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部分拥有光棒生产能力的国内生产厂商光棒自给率提高将降低企业光纤、光缆的生产成本,毛利润有望得到提升。同时由于技术原因,一些型号的光纤仍旧供不应求,致使部分光纤光缆依然保持较高毛利润。

除了政策利好外,运营商的巨额资金投入也是市场繁荣的另一主要原因。2015年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加速4G网络建设,分别建成约50万和40万个4G基站。同时,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加大推进接入网光纤改造,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全光省”。中国移动更是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4G基站数达110万个。根据规划,2016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将分别建设29万、30万、28万个基站,而三家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则分别为970亿元、1862亿元、750亿元,总计3582亿元。这些都将促使光纤光缆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专家预测,五年之后,产业有可能迎来新一轮大规模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商务部对日美进口光纤预制棒实施反倾销措施,让包括长飞、中天、亨通等在内的光纤预制棒龙头企业受益,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市场预制棒短缺,进而促使光纤价格上涨,大大超出了国际平均价格,见表1。

1508750102202524.png

除了上述原因外,专家分析,城镇化政策也是促进光通信市场火爆的一个因素。城镇化建设带来单位地理面积内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家庭为单位的信息需求集中体现,尤其是在一些原来人口分布分散的地区,城镇化带来单位区域内通信基础设施大幅增加,改变了人口分布较散、运营商投入不积极的状况。

超100G网络需要新一代光纤的支撑,国外康宁、住友,国内长飞、亨通、烽火等先后宣布推出新一代光纤的厂家,均探讨了超100G网络对新一代光纤的需求,落脚在超低损耗和大有效面积两个方向,超低损耗与大有效面积的平衡和抉择,已经成为探讨的焦点。对此,有电信分析人士表示,超低损耗和大有效面积从理论上看都是完全正确的,超低损耗光纤比大有效面积光纤更符合现网的实际需求。首先是成本,在康宁等公司的努力下,超低损光纤价格已经只有常规光纤的三倍,应用到光缆只增加了10%,应用到整个传输系统和网络中,成本增加不到1%,光纤光缆使用寿命长达二三十年,这极少的成本增加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将面临增加更多中继站,重新折腾光缆基础设施的尴尬局面。

更为重要的是,超低损光纤可以与现网光纤有效对接,接头损耗小,维护方式、维护习惯不会变化。大有效面积光纤尽管在对抗非线性方面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性能比超低损光纤略好0.5dB,但是在现有庞大的常规光纤资源范围内应用,一定会在各种场合遭遇到与常规光纤的对接问题。由于两者有效面积失配,损耗太高,需要特殊设计的熔接机和全新的熔接方法,还需更改维护规程和习惯,增加备品备件管理的复杂性,也要重新培训维护人员,这都是维护工作不愿意看到的问题,带来的那一点点好处完全不值得去折腾和更改市场非常熟悉和习惯的维护体系和规程。而两者结合,即超低损和大有效面积,虽然在性能上最好,但是按照目前的技术和工艺水平,其成本比常规光纤高10倍以上,难以普遍应用在陆地光缆系统上,只适合应用在特殊的海缆系统上。当然,长飞等个别企业在去年也发布了超低损光纤产品,但其损耗水平与先进水平仍有不小差距。简言之,中国光纤厂家在超低损光纤上的整体缺位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400Gbit/s光纤基础网络的发展。专家认为从现网未来实际应用出发考虑对新一代光纤的需求,值得业界厂家深思。

光网络设备:产业链一体化整合趋势明显

随着全球信息化发展和ICT融合加剧,IT理念渗透到传统通信的各个领域,光网络架构面临变革,将深刻影响光网络设备的发展。根据2015年思科公布的研究数据,IP数据流量从2010年到2014年期间翻了5倍,未来仍将保持23%的复合增长率;而移动流量在2014年增长了69%,到2019年将为2014年的10倍,急剧增长的数据流量对底层光网络设备带宽和容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随着全球信息化发展和ICT融合加剧,IT理念渗透到传统通信的各个领域,光网络架构面临变革,将深刻影响光网络设备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光网络设备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以下特征:

1、我国光网络设备产品体系完备,龙头企业崛起,市场份额全球领先。光网络设备产品体系完备,在系统设计和整机集成方面具备较高水平,近年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持续提升。在技术、成本、服务等多重优势下,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快速崛起,一方面在国内市场保持领先,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抢占国外传统老牌电信设备企业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光通信产业的中坚力量。

2、技术研发和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国际标准化影响力逐步提升。我国光网络设备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始由跟随模仿向创新驱动转变。光传输方面,我国企业在100Gb/s光传送网(OTN)/密集波分复用(DWDM)大容量传输、城域分组传送网(PTN)核心技术领域已取得一定突破。铜缆接入方面,国内在ADSL2+/VDSL2局端和用户端设备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设备种类和多样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目前国际上正在开展超高速铜缆接入技术(G.fast)研究,我国企业率先提供样机可供现网实验。光纤接入方面,我国企业在EPON/GPON/10GEPON/XG-PON/WDM PON等技术方面与国际水平基本相当。我国光网络设备部署与国际同步,2000年前后开始大规模建设光传送网,目前已形成覆盖全国的WDM/OTN骨干网,100Gb/s网络规模全球领先。2009年率先实现城域PTN商用,并带动亚太、欧洲、拉美等区域几十家运营商规模部署。近期,我国运营商正在开展超100Gb/s、分组增强型光传送网(POTN)等新技术测试和试点应用。接入网方面,EPON/GPON成为有线宽带接入的主流应用,10G PON也开始在部分地区开展小规模部署应用。光网络设备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国际标准文稿数量和质量同步上升。逐步摆脱跟从地位,开始主导部分标准的编制,在PTN、OTN、下一代铜线及光纤接入、可见光接入等局部领域取得突破,成为通信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重要力量。

3、产业链关系持续调整,纵向一体化整合趋势明显。光网络设备产业已进入寡头竞争阶段,随着竞争加剧,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领先者集中,中小厂商生存环境将更加恶劣。此外,在2000年光通信泡沫危机过后,设备商纷纷剥离光器件业务,明确的专业化分工成为光通信产业链的基本模式。然而,随着速率提升,芯片、器件和模块的技术门槛翻倍提升,出于降低成本和充足货源等方面的考虑,主流设备商重新介入上游领域,例如华为、阿朗、思科等设备商开发与整机性能息息相关的关键芯片和模块,加大对核心环节的纵向拓展力度。未来,提高向上游渗透的一体化垂直整合能力将是全球龙头光网络设备企业的长期战略。

4、光网络设备市场重心开始向IT领域转移。在ICT融合的新形势下,光网络设备商纷纷布局,技术和市场重心由传统电信向数据中心领域延伸。数据中心光互连需求强劲,国外互联网巨头开始建设自己的骨干网,成为光网络设备的重要采购力量。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建设自有光纤网络,尽管目前市场规模不大,但增速较快,未来将深刻影响市场格局。

目前的光通信技术面临流量快速增长、运维管控复杂、业务开通速度慢、成本和功耗高等挑战,光网络设备将向高速、大容量、分组、智能、绿色和低成本方向演进。超高速大容量传输设备研发加快。100Gb/s技术已成熟商用,在全球范围内规模部署,业界正在加快推进400Gb/s、1Tb/s超高速传输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以应对未来更大容量的传输需求。目前400Gb/s国际标准正在制定,主流设备商竞相推出400Gb/s产品,中国移动在2014年已完成国内首次400Gb/s实验室及现网测试,全球运营商中已出现了成功部署案例。业务IP化主导光网络设备向“分组+光融合”方向演进。宽带、LTE业务飞速增长,对城域网传送带宽、交换容量、分组业务识别和处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驱动光网络设备向分组化、技术融合方向发展,未来融合分组传送和光传送功能的POTN将成为城域网传输设备的重要发展趋势。云计算、数据中心互联驱动光网络SDN化趋势明显。云计算、数据中心互联等新兴互联网业务,对光网络提出高动态、高质量、差异化和开放可编程的需求。现有静态、刚性和封闭的光网络技术架构正逐步向智能、开放的软件定义传送网(SDTN)架构演进。2014年以来,光网络SDN技术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国际标准已经初步形成,全球运营商纷纷开展技术试验,设备商2016年将推出商用产品。随着宽带网络快速发展,网络成本和能耗问题日益凸显,光网络设备的发展呈现集成化、低成本和低功耗趋势。为了实现绿色化、低成本的目标,光子集成、光互连、新型光交换等技术将逐步引入并持续优化。光网络体系架构面临变革,急需加强技术创新力度,转变传统运营体系。目前,业务发展正驱动着光网络架构的变革,以适应云计算、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发展需求,从面向静态资源的网络架构向面向业务的动态网络架构转变,从封闭的运营商内部网络向开放网络转变,从独立的传送层网络向融合协同的承载网转变。尽管运营商、设备商积极探索相关技术创新和网络发展演进,但我国整体光网络架构智能化、开放化技术创新和体制突破进展尚不显著,急需加强技术创新力度,转变传统运营体系。

光器件领域:厂商徘徊低端市场亟待扶持

在光通信产业链中,光设备领域有华为、中兴、烽火等设备商的努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市场均有较大的话语权,光纤光缆领域也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在最容易受到忽视的光器件领域,中国厂商始终在低端市场徘徊,这些年来与国外领先厂商的技术差距并没有缩小,成为产业链健康运行的一大隐忧。

blob.png

专家指称政府对光器件/光芯片不够重视,光纤光缆领域,政府曾数次祭出“反倾销”法宝,给国内光纤厂家留出了宝贵的追赶时间。但在光器件/光芯片领域,技术门槛高、规模小,缺乏大资本投入,行业内众多中小厂家无力高强度投资研发,官方也没有强力政策扶持,造成了如今落后的局面。专家几十年前就呼吁国家对光器件芯片扶持,但一直以来看不到国家的重视和投入。“光器件芯片非常重要,而且相比微电子而言,我国光器件芯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更小,需要的投资更小,更容易突破。国家在微电子领域投入了数千亿元,最近成立的大基金,也与光器件芯片没有什么关系!”有业内分析指出,而在代表光器件芯片未来方向的光子集成领域,美国已经未雨绸缪,由政府出面在2015年7月投资6.1亿美元,成立了集成光子学创新机构AIM Photonics。该机构将制造商、材料提供商、软件提供商、用户和研究者等组织起来,促进各方合作,打造一个标准化的集成光子平台,方便技术扩散,此举体现了美国政府的长远战略眼光,而中国目前为止并没有成立类似机构的打算。

有资深行业人士表示,拥有光子集成技术不只是去赢得某一个产业市场的手段, 而是一个国家要拥有战略性技术竞争能力必须要做的事情。中国也需要政府对光器件芯片加以重视,尽管市场份额正在提高,但无视技术差距就等于输了未来。从光网络成本的构成看,现有设备中光器件的成本已经占据50%-60%,随着速率的继续提升,其份额将可能提升到80%-90%,“光器件技术的突破实在已经刻不容缓,特别是希望能尽快突破量子点激光器和硅光子器件等光器件芯片技术,从而帮助大幅度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功耗和尺寸,为光网络的下一波发展提供强大的器件技术支撑。”

运营商:物联网战场国内外跑马圈地

市场风云变幻,物联网蓝海涌现,三大运营商集体将其纳入基础性业务。国内三大运营商纷纷发布物联网建设平台抢占话语权,国际运营商也在加速推进物联网业务。这一方面来自无线市场趋于饱和亟待转型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则源于对物联网产业的战略前瞻。

作为物联网第一波浪潮先行者,运营商如何在物联网发展的第二波浪潮掀起之际抓住机遇?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车联网等领域的新机遇或将助力运营商成为行业主导者之一。国内三大运营商重金押注新蓝海,在终端补贴、应用扶持、平台合作等方面纷纷祭出杀手锏。

在2016年亚洲消费电子展(CES Asia)上,中国移动发布“物联网开放平台OneNET全球合作伙伴招募计划”,将为合作伙伴提供全面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并展出开放平台OneNET、物联卡、物联网专用通信模组为基础的“云-管-端”业务。数据显示,目前,OneNET平台注册用户数为1.9万多,共接入设备数230多万,合作企业超过2400家。截至2016年4月13日,商用仅18个月的中国移动物联卡用户数已突破2000万,预计2018年用户数将突破1亿。中国电信在定调2016年规划时,首次将物联网单独提为发展关键词,并将这一全新的蓝海市场纳入战略基础业务开展规模发展,力争3-5年拓展出规模可比肩传统移动业务的新市场。据了解,中国电信将通过搭平台、做专属产品、促进上游产业成熟以及聚焦重点行业等方式做大物联网产业。今年将通过建立“一点接入、全网服务”的物联网集约运营体系,外加3.04亿元高补贴的方式,有效保障净增1200万用户的目标。而在物联网终端方面,中国电信表示将通过先发订单后生产的承销模式来做大产业,力争实现2016年全年销售1000万台以上物联网终端的目标。中国联通也已于2015年7月正式对外发布物联网平台。中国联通方面表示,将在南京和广州新建物联网专用核心网元,覆盖全国31个省,360个地市,56.5万个基站。同时,还联合了美国Jasper公司在南京和广州建设数据中心并部署了物联网平台。此外,中国联通为物联网业务开通了10646专用机器号码,设立了专门机构—物联网运营支撑中心,建立了全国一体化的集中运营支撑体系。

而从全球运营市场上看,先行者AT&T、Verizon等也在加速推进物联网业务。美国第一电信运营商AT&T日前宣布牵手汽车贵族保时捷、奥迪,为汽车提供网络连通性;同时,联手芯片巨头intel测试无人机技术;此外,还涉足集装箱领域,和世界航运巨头丹麦马士基集团达成合作。实际上,AT&T在物联网领域已构建了设备、连接、平台、应用解决方案这“四大支柱”:设备方面,经过AT&T认证的设备类型目前超过2100种;在连接层,利用卫星、蜂窝、近距离通信等多种方式连接,其中AT&T全球SIM卡战略尤为关键;平台方面,承担命令控制中心角色;应用解决方案方面,面向海运、物流、医疗、交通、保险、重型机械制造业等,提供个性化的物联网服务。美国另一电信运营商Verizon也在平台、网络、终端、应用上全面发力,推出ThingSpace这一基于Web的平台,为开发人员创建、推出、管理物联网服务提供工具;为基于LTE的物联网服务创建了一个新的核心网络,还同终端制造商合作在联网设备上广泛安装LTE芯片;计划在2016年推出节电模式的物联网终端,从而使电池寿命延长数年;此外,还瞄准了智能城市领域,初期将重点关注智能视频、智能照明和智能交通三方面。

运营商为何不约而同搭建物联网平台抢话语权?一方面,运营商移动业务遭遇“天花板”,物联网成下一块“淘金热土”。三大运营商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运营商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速平缓、移动用户数量增幅有限。与此同时,受行业竞争、提速降费等影响,运营商很难再依靠基础通信业务实现颠覆性突破。因此,加大新业务转型力度势在必行,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务备受青睐,被运营商视为新风口。另一方面,随着产业资本的不断跟进,通信网络、终端、应用等方面的不断升级,以及移动智能化、大数据、节能减排、创业等大趋势的不断渗透,物联网风口逐渐形成,市场需求也正被激发。

Ovum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移动物联网可达6.6亿连接,物联网有望取代移动用户成为移动通信的主要市场。另据统计,物联网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已覆盖工业自动化、智慧医疗等高精尖领域,并且物联网已经成为企业内涵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中国电信市场部副总经理陆良军表示,在物联网中间也存在2G/3G升级到4G的市场机遇,这个升级并非简单的换手机,而是会迸发出物联网新的更大的爆发式需求。运营商坐拥基础网络和大量企业客户,是成为物联网产业主导者的潜力股,而网络连接数也终将取代用户数,成为衡量运营商增长的全新指标。放眼物联网这一新蓝海市场,似乎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产业链正等待新的杀手级应用激发市场需求,而这也将为运营商提供全新机遇。

运营商开始客观看待自身的局限性和优势,从以往单打独斗走向搭台合作。随着物联网产业的铺开,整个产业链的分工将愈趋细化。有业内人士指出,物联网及智能硬件不是一个烧钱就能产生效益的产业,必须依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分工合作,有的钻研技术,有的擅长应用,有的具有平台能力。说到底,通信圈子永远不变的是竞争,变化的只是策略,当今世界,合作与共赢才是主旋律。运营商在切入物联网垂直领域的同时,应扮演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角色,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造物联网生态圈。可以预见,车载和客厅市场有望率先爆发,可穿戴和VR设备市场也有空间。未来,运营商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车联网等领域可大展拳脚。显而易见,新一波物联网浪潮既是挑战,也是全新启航。


扩展阅读

  •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