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闪亮奥运,技术驱动跨界创新

责任编辑:光电通信 2016/08/11 作者:木心

“中国制造”闪亮奥运
  从场馆设施到地铁列车,从奥运吉祥物到运动装备,从安检设备到通信保障,“中国制造”已成为里约奥运会一道让国人骄傲的风景线。

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作为未来10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之路。
  高铁、核电等装备跨洋过海,国产大飞机蓄势待飞,华为、格力品牌引领消费潮流,卫星“悟空”遨游于九天之上,如今的“中国制造”,向世界亮出了一张张亮丽名片。而里约奥运更是见证了中国制造的崛起:奥运地铁、海上渡轮、工程机械、空调设备、LED显示屏……

《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新世纪以来,中国与制造强国的差距缩小了一半,从不及美国指数的30%提高到接近美国指数的58%。目前,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位列全球第四,排在美国、德国、日本之后,处于世界第三方阵前列。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制造业在整体质量、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品牌塑造上距离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低成本优势日渐消失和新竞争优势正在形成所带来的”两难“局面,使得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更加凸显。
  智能产品借势扬名
  本次里约奥运会上,中国企业积极进军交通、安检、运动器械、家电等领域,获得了舆论的关注,更收获了媒体的赞誉。舆论对“中国制造”的关注早在七月下旬已逐步开启,先是A股奥运相关概念股的集中传播,点燃此番舆论的热点,企业单打独斗、媒体议程设置缺乏话题等传播特点在今年被打破。
  媒体以“中国制造”为主题,发起了盘点性质的综合性报告,将参与里约奥运会建设的中国企业聚合在一起进行报道,为公众了解企业的业务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媒体搭台企业唱戏”之所以能获得良好效果,与“中国制造”快速发展、里约奥运会诸多不尽如人意的设施等背景不无关系:里约奥运被吐槽的设施、安保等问题,将媒体和公众的视线拉到了体育赛事之外,为企业的借势宣传做了良好的铺垫。相关问题并未涉及中国企业和产品,这成为媒体和企业展开大面积宣传的基础。其次,随着国家对“中国制造”的大力支持,中国企业在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借助奥运会亮相世界,可以说是对企业和产品的肯定,也可利用奥运扬名在外。

从数据来看,中国中车因“奥运地铁”备受舆论关注,家电供应商方面,格力与美的再现争端,而在“中国制造”的另一领域,重工三巨头齐聚里约,积极参与场馆建设,收获国际赞誉,在“中国制造”、“里约奥运会”等焦点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在里约共舞一曲美丽的桑巴,借助体育赛事的高传播度,走向世界舞台。
  光纤光缆功不可没
  奥运赛场,中国光纤光缆锦上添花:国人能通过电视、手机同步观看精彩的奥运比赛,离不开强大的光纤网络,其中,江苏吴江亨通公司的光纤产品功不可没,彰显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2012年,亨通公司在巴西设立首个研发产业基地。今年5月,亨通巴西公司供给巴西电信运营商的首批光纤光网产品顺利交付,用于奥运之城里约的光纤网络建设。亨通能在众多国际大牌中被选中,除了其惊人的技术、强大有力的技术团队之外,也离不开多年丰富的海外服务经验。2011年,亨通为巴西世界杯闭幕式主办城市里约热内卢最大的配电公司lights提供电力传输产品;2012年至2014年,亨通又为巴西世界杯开幕式主办城市圣保罗的西班牙电信提供光纤通信和数据通信产品。同时,亨通还承担了巴西国家重点工程500千伏跨越亚马孙河工程,创造了opgw大截面、大容量等多项世界之最。如果我们把视线向前延展,早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国内另一通信巨头烽火通信强势进驻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用于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及奥运村等核心区域的通信动脉建设,为实现奥运信息平台“无障碍沟通“发挥了重大的网络支撑作用。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高水平、最高层次、最高规格的体育赛事,奥运会无疑对厂商产品质量、品牌形象以及售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光纤光缆走出国门,亮相奥运,已经在国际大型赛事上充分显示出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实力,发展后劲可谓十足。
  技术驱动跨界创新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中国高科技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生物芯片、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制造”成果,正加速走向海外,服务重大国际活动及重大需求。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自身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地位。
  不难发现,中国一直在创新方式,推动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发布,提出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并以此作为实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全国各地也开始探索适合自身资源禀赋的智能制造创新路线。国家还调动科研机构、院所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以创新机制转化成果,支撑智能制造升级。
  如果说前瞻性政策开拓了尖端技术、智能制造的发展新空间,那么,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则为“中国制造”走向海外添砖加瓦。“未来五年内,清华控股将投入500亿元研发经费,设立10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加速转化50项重大科技成果。这项名为“基石计划”的高校产业探索,目的便在于拉近中国实验室与全球前沿应用的距离。”清华控股董事长徐井宏表示。从服装鞋帽、电子设备的“制造”,到机器人、信息技术、生物芯片的“智造”,信息技术与创新将加速与中国经济各领域跨界融合,释放增长潜力。预计到2020年,信息技术带动跨界创新,带来的信息经济将占到中国GDP的40%。

扩展阅读

  •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